做錯事無法原諒自己嗎?學會放過自己、走出自責的 3 個方法
你是不是也曾深陷在「自責」的漩渦裡?
- 簡報裡寫錯了一個字
- 忘記回覆重要訊息
- 說錯一句話讓對方臉色一遍
雖然當下你假裝沒事,讓事情過去,
但回到家後,腦海卻不斷重播那個場景。
明明事情已經過去,別人也可能忘了,
但你卻仍走不出那個「做錯事的自己」。
如果你常常因為犯錯,久久無法原諒自己,
這篇文章想寫給這樣的你,陪你走出自責,學會原諒自己。
你不是差勁,只是把所有錯都往自己身上扛
很多時候,我們不會只自責當下的錯誤,
而是整個人陷進「我很糟糕」的負面評價裡。
你只是想盡責、想讓事情完美,
雖然自責看起來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,
實際上卻常常演變成恐懼的負面循環。
恐懼循環:害怕犯錯,讓你錯更多!
因為害怕再出錯,你漸漸不敢再嘗試,
無法累積新的經驗、能力不再提升
於是就越來越容易搞砸更多事情。
這也是為什麼做錯事無法原諒自己,
反而讓你更常出錯,陷入惡性循環。
1️⃣ 練習原諒自己,不讓錯誤定義你
心理學上有個重要的區別:「我做錯了」 和 「我是錯的」。
這是 2 種完全不同的內在語言。
前者是對行為的檢討,後者則是對自我的否定。
很多人無法走出自責,通常是困在「我是錯的」。
但你不是錯誤本身,你是那個願意修正、持續成長的人。
原諒自己,不是縱容錯誤,
是停止讓錯誤變成你對自己的定義。
💡你可以練習對自己說:
「我做錯了一件事,但我也學會了這件事。」
「我可以再試一次,我可以變得更好。」
只有原諒自己,才能騰出空間,看清問題在哪裡。
1️⃣ 練習原諒自己,不讓錯誤定義你
心理學上有個重要的區別:「我做錯了」 和 「我是錯的」。
這是 2 種完全不同的內在語言。
前者是對行為的檢討,後者則是對自我的否定。
很多人無法走出自責,通常是困在「我是錯的」。
但你不是錯誤本身,你是那個願意修正、持續成長的人。
原諒自己,不是縱容錯誤,
是停止讓錯誤變成你對自己的定義。
💡你可以練習對自己說:
「我做錯了一件事,但我也學會了這件事。」
「我可以再試一次,我可以變得更好。」
只有原諒自己,才能騰出空間,看清問題在哪裡。
2️⃣ 條列錯誤,釐清真正的原因(區分新手/低級錯誤)
當你停止責怪自己,才有冷靜下來判斷到底哪裡出了錯,
可以用原因把錯誤分成 2 種類型:
🧩 新手錯誤(值得被接納)
這些錯誤通常出現在你剛進入新環境、面對新任務時,還在摸索、學習階段。
這些錯誤不代表你做得不好,反而是你願意嘗試、願意踏出第一步的證明。
每一個熟練的人,都是從無數新手錯誤中走過來的。
🚨 低級錯誤(需要修正)
有些錯誤,來自分心、疲憊、過度自信或忽略小細節。
即使是老手也可能會犯,這類錯誤不是不能犯,而是要避免一犯再犯。
當它發生時,該做的是找出原因。
📋 你可以中性地把錯誤記錄下來:
- 錯誤發生的情境是什麼?
- 是什麼原因造成失敗?情勢、別人,還是你自己
- 這真的是「錯」嗎?還是只是沒達到期待?
- 當時的自己是什麼狀態?
把錯誤寫下來,可以幫自己從「情緒」引導到「改善」。
3️⃣ 建立提醒系統,降低未來失誤的機率
你不是要變得完美,
而是去思考「有什麼事是我下次可以提前準備/修正的?」
讓這次的經驗修正未來的行動。
📌 你可以這麼做:
- 將失誤整理成一份檢查清單,下一次反覆拿來查看。
- 為重複性工作,建立流程表,執行時一一勾選確認。
- 為容易忽略的事情設鬧鐘、便利貼,提醒自己。
- 適時找到恰當的人尋求建議或協助。
這些就是在設計你的「容錯系統」,
讓你不需要用高度警戒來面對每件事,
也能自然地減少失誤,慢慢找回自信。
原諒自己,不是縱容自己,而是重新開始的起點
很多人害怕原諒自己,是因為覺得那樣好像就是「算了」、就是「不負責任」。
但真正能讓人成長的,不是無限自責,
而是在錯誤中修正,並依然相信自己還能更好。
因為你可以學習,可以改變,可以修復。
原諒自己不是逃避,而是有力量的決定。
犯錯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,你因為一次失誤,就否定了自己所有的努力。
偶爾跌倒、偶爾迷路,都是成長的一部分。
不願意承認錯誤的人,才是真正停止成長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