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戰、大吵,都幾?面對衝突,你是「理性派」還是「感性派」?
一對情侶因為突發的颱風,使早在半年前就開始規劃的國外旅行行程被迫取消。
此時,感性派流著淚失落地說:「這是我期待了好久的旅行,怎麼這麼倒楣就這樣取消了…」
理性派隨即回應:「班機已經被取消了,難過也沒用呀,下次我們再去別的地方玩就好了!」
感性派:「這是我們慶祝周年的旅行,下次再去意義就不同了,你根本就不懂!」
理性派:「事情已經發生了,我也想了辦法,不然還能怎麼樣?」
先處理問題,還是先照顧情緒呢?
生活中,我們都難免因為一些小摩擦而與人發生不愉快,這種時候,理性的人通常習慣就爭執點開始分析、討論;而感性的人則是會較注重於情緒的處理。雖然這兩種不同的處事方式並沒有對錯之分,不過每當理性者與感性者相碰,就容易因為無法平衡雙方的想法,進而導致爭執的局面變得更加難以收場。
理性一點是不是比較好?
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可能擁有理性與感性的不同面貌,而這也是我們在面對壓力或巨大情緒的時候,習慣使用的因應方式(Coping),藉由這些行為來減輕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適,而在 1984 年由 Lazarus 和 Folkman 提出將這個因應方式,分成「情緒導向因應」、「問題導向因應」 ,也證實 2 種方法都是相當有效的做法,就讓我們來深入一點聊聊吧!
問題導向因應( Problem-focused coping )
對理性的人而言,遇到問題時心裡會想著「解決就對了!」,因此會開始分析事件的本質,並尋求解決方案,例如遇到剛畢業的求職焦慮,開始規劃完整步驟流程,從研究職缺條件、整理履歷作品並進行投遞面試後,紀錄每一次的結果,持續調整自身能力,直到找到符合理想的工作,也有研究指出,這個方法可以縮短情緒低落的時間,減少焦慮與沮喪的影響。
問題導向因應( Problem-focused coping )
對理性的人而言,遇到問題時心裡會想著「解決就對了!」,因此會開始分析事件的本質,並尋求解決方案,例如遇到剛畢業的求職焦慮,開始規劃完整步驟流程,從研究職缺條件、整理履歷作品並進行投遞面試後,紀錄每一次的結果,持續調整自身能力,直到找到符合理想的工作,也有研究指出,這個方法可以縮短情緒低落的時間,減少焦慮與沮喪的影響。
感性與理性,沒有是非對錯。
只是當雙方因習慣想法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上,一方在傾訴難過的情緒卻沒有得到安慰;另一方在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後卻被忽略,儘管兩人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,還是會因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的行為,造成爭執。
如果爭執的雙方不能互相理解,就容易讓原本小小的事件引爆為更大的爭吵,理性者覺得感性者太過情緒化;而感性者覺得理性者只顧著講道理卻不關心對方的感受,最終一發不可收拾。
如果你在一段關係中是個理性派,可以在說出你的分析之前先多觀察對方的狀態,不要過於強硬地表達;如果你是感性派,可以直接告訴對方你當下希望得到的關心和安慰,不要一昧地只表達情緒、反駁對方給出的建議。
其實,理性與感性並不是極端的二分法,每個人的內心都可能擁有理性與感性的不同面貌,因此我們可以善加運用同理心,在與他人發生爭執時,試著先傾聽對方的想法與需求,了解對方是希望先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,還是先設法撫平內心的情緒,因應需求再給予相應的回應,避免因想法不同調而引起不必要的爭執、傷害了對方!
2. 簡單心理(2017)。「你有理有據,我聽不進去。」過度理性者的聆聽障礙。檢自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39883(2021/2/14)
3. 嚴振邦(2016)。論理性 —— 理性的相反是感性嗎?激動的人就不理性嗎?。檢自https://corrupttheyouth.net/2016/12/09/970/(2021/2/14)